合理分配小区健身器材使用资源
2017-02-07 来自: 江南体育官方最新. 浏览次数:2061
随着国家推行加快健身休闲产业、精准扶贫、体育健身惠民等一系列措施的推进、很多贫困村新农村建设、都修建了运动场地、体育也配发到乡村、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各种体育健身器材、体育设施、运动器材、等运动、随着健身便利化提升,饭前饭后练一练,成为不少城中村民的生活方式。
近年来,城中村通过新修自行车道、扩建公园健身跑道、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等系列举措,在扩大健身人群、激发群众健身动力领域成果丰硕。但健身便利性与普通群众的运动积极性密切相关,健身圈毕竟比到更远的体育场馆健身更便捷。
在全面小康进程中农村健身领域补短板已得到重视,而城市人均健身器材、场馆数量平均值可能相较农村高,因此一些问题可能会被忽视。如一些地区体育场馆逐渐呈现城郊化趋势,小区健身器材数量萎缩等,这些问题虽然“被平均”后都不再是问题,但如果不重视、不改变,群众健身积极性必然受到影响。
与东部地区相比,西部全民健身领域本就底子薄、资源少,在不能没有健康的全面小康进程中,群众全民健身领域的获得感更应得到重视。
要防止全民健身短板再度向城市转移,首先要明确全民健身并非体育部门一家的事,没有部门合力,不使组合拳,健身器材进小区、社区,提升健身器材便利化水平等民生实事很难办好。如健身器材进小区需要规划、住建部门加强规划审批,需要体育部门根据实际进行针对性调配等。
其次,应对小区及周边户外健身器材安装、维修、保养等责任予以明确,防止健身变“伤身”,同时,加大居民区附近中小学体育设施的开放力度,提升健身便利性,弥补场馆不足或距离居民区较远尴尬。
建议在对人均体育场地等平均性体育指标进行考核的同时,将“五分钟”“十分钟”健身圈打造、群众健身便利性等纳入指标考核,确保群众能够便捷健身。